2006.12.17 中國時報 ◎王志成
片名:火線交錯
導演: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
演員:布萊德彼特、凱特白蘭琪、役所廣司
「在埃及,每天有30個觀光客被割喉,我們不想留在這裡陪你等。」當男主角的妻子在行駛中的遊覽車上,被天外飛來流彈打中,整輛遊覽車被開往不知名村落等待救援時,一個同車遊客這麼抱怨。
因為人類過於自大,妄想建造一座通天的「巴別塔」,上帝震怒,決定使人類語言分化、彼此不能溝通作為懲罰,這是舊約聖經裡的故事,但是「語言不通」的意涵,可不只限於語言而已,講一樣的話也說不通的例子比比皆是,把語言拿來造謠、散布偏見的可能性也很高。
環繞著「語言不通」的主題,原名「巴別塔」的「火線交錯」,從一樁平淡無奇的意外,引出三段平行發生的故事,每一則的人物都相互牽連、每一段故事的主題也都和語言息息相關。
語言在片中有三個不同的層面:因為喪子之痛,男主角夫妻間因為心結而產生疏離和猜忌,語言失去了作為溝通的基本功能,在妻子被流彈所傷後,兩個人陷身在語言不通的異國,求助無門,絕望反而讓兩個人相濡以沫;在日本的父女之間,也有因代溝而來的溝通問題,現代人太倚賴語言的功能,以致於一旦語言不通,立刻變成致命的危機。
語言的第二個層面,是肢體語言。聾啞的日本少女千惠子,只能夠從別人的肢體語言去判讀意義、也只能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表達意義,而在意義的收/受之間,誤解重重。她誤解別人給她搖頭丸的用心、她誤解警方來問案的目的、她必須親眼目睹(借重3G視訊電話)的迫切感,讓人喘不過氣來,觀眾冷眼旁觀她的焦慮,更可以看出肢體作為語言的無力感,片終那個父親抱住裸體女兒的畫面,便充滿模糊的曖昧性。
語言的第三個層面,是政治語言。當美國觀光客在回教世界意外中彈,苦主向美國大使館求救,官方說法立刻指向「恐怖攻擊」,小小意外立刻渲染成國際危機,原本缺乏互信的陣營互相角力,受害的反而是中彈後被延誤送醫的女主角。
政治語言把簡單複雜化、把人命當成籌碼,強國弱國間的不平等,讓那些汲汲營營於生計的小百姓,成為替罪羔羊,不論是無知的摩洛哥牧童拿到一把獵槍、或者是墨西哥奶媽為了參加兒子婚禮,只好把主人家的美國小孩帶去墨西哥,他們都不懂政治、更沒有考慮到可能引發的連環效應,片終:美國人獲救、摩洛哥牧童跟墨西哥奶媽被犧牲,那種反諷,辛酸地讓人惻然。
以豐富的想像力,發展一則單一事件的連鎖反應,在生活化的表演裡,詮釋人道關懷
和擦槍走火的戲劇張力,「火線交錯」是最好的一種電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